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在世界的喝彩聲中落下帷幕。北京冬奧會一方面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國際社會的“一諾千金”,闡釋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也成為傳播、展示中國文化自信、中國科技水平、中國治理能力的國際大舞臺。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冬奧會舉辦期間正值中國的農歷春節假期,中國祥和歡樂的節日氛圍和社會環境讓各國觀眾和運動員沉浸其中,深深感受到了古老中國與現代中國的文化魅力。重要的國際賽事、重大的節展平臺也是開展情感敘事、講好中國故事的良好契機,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為提升中國話語國際影響力提供了范例,增強了信心。
▲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從“大國”走向“強國”之際,必須看到,我們的國家話語權力和國家敘事能力,與現階段的國際地位和大國形象并未完全匹配,“中國音量”與“中國體量”還不相稱,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因此,提高中國話語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
▲2022北京冬殘奧開幕式
當前中國政治話語全球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設性、時代性和前瞻性的核心政治話語。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人類高質量發展”以及“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等等。這些政治話語的出場,為傳播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表達中國理念給予了有力支持。例如,“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體現的全球治理觀,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體現出國際社會對這一理念的廣泛認同。再比如,“新型大國關系”所體現的外交創新理念,以“大國合作、分擔責任、同享利益、共建價值”為核心內涵,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美關系與多邊外交問題找到了新答案。
必須承認,我國的政治話語創新展現了新水平,取得了新突破,到達了新境界,但是近年來隨著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三大思潮的重新抬頭,經濟全球化受到很大沖擊,整個世界的不穩定系數增加。在中國政治話語向全球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我們依然面臨中西方價值觀存在沖突、中美戰略意圖存在沖突、西方國家的“敘事干擾”普遍存在、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心存擔憂等方面的挑戰和阻力。
提升中國政治話語國際影響力的路徑和方案
為了改善我國政治話語面臨的挑戰,我們唯有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讀懂中國故事。奧運會是展示文化魅力的世界級舞臺,冬奧會烙上中國印記,是生動講述中國故事的成功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因此,中國政治話語權建設,需要立足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將文明互鑒作為提升中國政治話語國際影響力的出發點,我們重點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話語創新和敘事創新。
一是深入研究中國政治話語的理論內涵。中國政治話語的創新,首先要以文明互鑒為根本出發點,立足“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等中國特色政治實踐,開展基礎理論攻堅,如果理論研究跟不上,話語體系建設將無從談起。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個兼具中國特色與優勢的民主觀念,這和一些西方國家被少數政治精英和資本寡頭掌控的民主觀念存在根本的區別。如何才能讓西方社會認可我們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這需要形成一套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體系,這可能不是一篇文章就能闡釋清楚的問題,而是需要一本書、一套書來闡釋,這樣才能形成清晰的邏輯脈絡和意義系統。
二是創新中國政治主張的話語體系建設。如何創新政治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因此,我們可以從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三個方面來打造我們的話語體系。具體來說,“新概念”就是要在話語內容上進行創新, “新范疇”就是要在話語框架上創新,提供一種屬于我們自己的認知框架或認知模式,而“新表述”就是要在話語表達上進行創新,尤其是創新話語表達的媒介文本和表現形式。2021年3月,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發布了《“強迫勞動”還是“追求美好生活”—新疆籍工人內地務工情況調查報告》,報告以“追求幸福生活”為框架,實地調研了5家企業,面對面采訪了70多人,用明明白白的事實和數據表明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在其他省份企業務工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存在所謂的“再教育”“強迫勞動”和“監視”問題。這份報告引起了西方眾多媒體的關注,影響非常大,別人認為我們是“強迫勞動”,我們用事實說話,告訴世界這是“追求幸福生活”,從而在國際話語斗爭中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話語框架。
三是加強中國政治話語表達的情感敘事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國際傳播中要講故事、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已有的情感研究成果指出,情感認同是一種基礎性的認同方式,如果我們的政治話語無法在情感上打動別人,便很難引發深層次的認同。由于情感動員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動員方式,所以我們要在情感敘事上進行創新。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相比單純的文字傳播,我們要創新情感敘事的文本表征體系,運用圖像、短視頻、H5等融媒體手段進行情感敘事創新。
四是加強中國對外傳播的數據話語權建設。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數據成為各個國家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一個國家占有什么數據,如何加工和呈現數據,提供何種數據產品和數據服務,最后又講述一個什么樣的數據故事,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能力,這便涉及一種極為重要的權力形式—數據話語權。我們的研究團隊發現,一些西方國家現在對中國的“妖魔化”方式,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文字報道,而是借助可視化的數據新聞,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偏見,有針對性地選擇、收集、處理數據,最后借助一定的視覺欺騙策略炮制新聞,從而將他們的政治偏見隱藏在看似客觀的數據故事中,這要引起我們的警惕。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數據話語權中優勢地位的日益凸顯,數據話語權已成為一種戰略博弈工具和戰略競爭焦點。因此,加強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政治話語傳播中的應用就非常關鍵,要充分利用數據新聞、數據地圖、數據視頻、交互產品等直觀多樣的數據表達方式,來增強中國政治話語傳播的沖擊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五是拓寬中國政治話語的傳播渠道。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話語傳播具有緊迫性和重要性。縱觀我國對外傳播的歷史,我國的政治話語傳播進行過多種嘗試,有本國媒體主導的外文報道,有借助外媒轉發國內的新聞,有將報刊直接對外落地發行,還有直接在外創辦媒體等。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僅靠傳統的傳播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新思維新視野下的傳播交叉作用才能實現良好的政治話語傳播,為此應該大力提倡媒體公共外交。從總體上看,借助國內外各類媒體平臺的全方位打造,我國的媒體外交目前初步完成了官方媒體向私營媒體及自媒體等平臺的推廣,全面發揮了新媒體精準便捷、覆蓋面廣、投放精確的優勢,多元主體發聲,實現了由“國家中心”向“公民中心”的下沉。新媒體外交放大了公眾在外交過程中的作用,非官方機構組織、社會輿論精英甚至公民個人均作為主體參與到國際信息的發布傳播、議題設置和意見表達之中。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表明,社交媒體已成為美國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渠道。可見,借助海外本土社交媒體有助于跨越文化鴻溝,淡化話語的政治色彩。因此,在媒體外交的作用對象層面,新媒體外交繞過國外媒體直接影響國外公眾對我國國家形象、政策理念的認知,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國家間“信息生態的不平衡”。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態勢,挑戰和機遇共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中國的政治話語傳播需要堅持文明互鑒這一出發點,在提升中國政治話語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不斷追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想目標,創新中國政治話語建設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情感體系、數據體系和平臺體系,為實現人類文明繁榮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